本质上,这些工作都是因为业务需要不得不进行的一系列数据治理的动作,对于如何利用数据来发力,并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底座。有点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业务系统规范不一致了,于是开展了元数据治理;数据分析的时候数据关联不上了,于是不得不进行主数据治理。
这样的数据治理工作在进行了很多年后,数据中台这个概念逐渐有人提出了,阿里的《企业IT转型直到: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践》这本书更是把用中台战略把这个概念推向了一个极致。中台战略中,人们常说:大中台,小前台。在这种模式下,频繁出现的字眼是:共享。那么,到底共享的是什么?答案便是数据的服务。中台战略,并不是搭建一个数据平台,但是中台的大部分服务都是围绕数据而生,更加巧妙的地方是中台战略让数据在数据平台和业务系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于是,数据和业务系统融为了一体。
过去,数据依赖于手工进行,没有软件;有了数据中台,以功能驱动,固定的数据输入,得到固定的数据输出,构建出能用的服务变得更快速、更加的标准化,解决了业务侧的“能用”问题。但是,如何以固定的输入,以产生更灵活多变的输出,提供比如个性化的服务,做到“好用”,数据中台并没有给出答案。
在建立了数据中台架构之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原来数据的价值并不只是个运营出个参考的分析报表,做一系列的预算。数据中台为大型企业数据利用最大化提供了一个初始的参照方向。当我们发现,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等一系列技术开始在这个平台下施展拳脚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清晰地认识到:
中台并不是数据分析利用的终点。
企业利用数据,存在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响应运营
响应运营是数据分析最直接也是最原始的诉求。没有谁不不会关心自己的用户留存率,没有谁不关心自己的营收额;出现了故障、如何分析定位,如何预测预防,运用数据分析自然不过。但是在运营分析过程中,也发现了另外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储格式、存储介质都不相同,在进行基本的运营分析的时候,无法流畅的进行。此时,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数据治理。常见的主数据、元数据治理就是发生在这个阶段,只是数据仓库将主数据和元数据治理进行了规范化。
第二阶段:响应业务
数据分析停留在运营阶段的时候,对企业来讲最大的感受就是投入产出比不对称。这个问题在大数据爆发的时间点上,更为凸显。例如在今天的业务场景下,传统的数据仓库已经解决不了海量数据、异构数据等一系列问题,而大行其道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硬件要求高、学习门槛高。要实施一个大数据平台,成立一个大数据团队,这是一个不小的成本开销,更何况现在有不少数据分析团队要借助机器学习等手段,来对数据做分析来响应运营,这导致基础设施成本、整体门槛进一步提高。
于是像数据中台这样的思想就被提了出来:既然数据是从业务系统产生的,那么是否业务系统也需要数据分析结果呢?对于数据平台来说,数据平台本身提供两大能力:数据存储和数据计算的能力。那么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储和数据计算能力是否可以剥离到数据平台,仅仅让业务系统很轻量的维护自己的业务流程操作?所以利用中台剥离了复杂的业务环境,再配合微服务等技术,一下子让人感受到了“的共享”。
而对业务场景来说,很多时候是需要数据服务的,例如用户的基本信息管理、用户的行为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暴露给业务系统使用,甚至可以直接丢给终端用户自行使用。类似这种契合点,让数据平台变成了一个服务,提供给业务系统。而对数据服务的使用者来说,在消费数据的同时也在继续产生数据,这样在数据平台和业务系统之间就构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
第三阶段:创造业务
业务不会总停滞不前,因为人的生活会改变,想要的体验会改变。过去,大家到视频平台看视频,利用通用的数据服务,不同的用户看到的视频推荐都是一样的;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根据用户的偏好,推荐个性化的视频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体验要求。然后,我们就开始思考:数据是否可以变成个性化服务提供给终端用户?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常见的例子。当这样的个性化数据服务越来越多之后,各种服务不断组合,就会创造出很多可能性,进而提供创新的个性化体验和新的业务模式,这就是数据服务用于创造业务的阶段。